同时,郭象思想又具有现象学的特点,他不同意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客观化的科学认识,更反对理论的分析思维。
其中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宰我名)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前面说过,张载也讲穷理,但他把穷理和尽心知性区分开来,归入不同层次,主张先穷理而后尽心,尽心而后知性。从万物一体的观点去看,人与自然界已融为一体,没有分别,人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活泼泼地,充满了生机,富有生意,是因为投射了人的主体意识,是主体体验的结果。尽其性便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进而参赞化育,作天地万物的主宰。[28] 自私而用智,就会使情有所蔽而不能适道,道也就是性,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29]。后期狂禅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自然诗,就是借自然风景以明禅理,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按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从已发中体验未发之体,这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修养过程,需要一系列心地功夫。阳气主生,阴气主杀,向阳便是生意的体现。
所谓自到,就是亲自体验和实践,感同身受,这才是真知、真智慧。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52] 枯槁是已死之木,已无生命,因此没有生意。
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总于仁,所以孔孟只教人求仁。只有个仁义礼智,看如何千变万化,也离这四个不得……存之为仁义礼智,发出来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104] 这看起来是对无私即公、仁、万物一体等名词、概念的分解式的讨论,其中有很多重要的区别,但这样的分解是有意义的,其最终目的是将它们联系起来,变成人类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朱子也很重视在自家身上体认,即识仁,但是,只有将向外穷理与向内体认结合起来,才能识得仁体,否则,心中之仁体会因私欲蒙蔽而识不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至善。仁既是天地生生之德而万物受之为至理,又是人受之而为心之全德。
这只能说,朱子学说不同于近代西方所形成的人与动物毫无任何共同之处的偏见,早已破除了人类优越感。[113]这些话的意思是,人类不能没有利,不讲利,人类便无法生存,所以说无人不要利。学者的任务,就是从特殊性中找出普遍性,从万物中找出普遍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圣贤出来抚临万物,各因其性而导之。[57]《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从语言表达上虽然可以分说,而且各代表一定的意义,这是分析地说。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鸟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能耕而已。
[29]就是说,人心是天地之心的实现,仁德是天地之德的实现,其间贯穿了生意,即生命情感和目的性原则。这个说,实际上是情感语言、生命语言。应当指出,朱子并不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回答这些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大的生命立场,也就是整个生态学的立场回答这些问题。仁之发处自是爱,恕是推那爱底,爱是恕之所推者。不知大本,是不曾穷得也。绝不是只有使用价值而无生命意义,只是供人类使用的材料而与人的生命存在无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而为人所用。
吾心之知是全体之知,但只是一般原则,事物之理则因物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也可以说是全体之理在不同事物中的不同表现,因此,要在事事物物上穷理。[113]《朱子语类》卷三十六,第949页。
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116]《朱子语类》卷三十六,第950页。
虽有所谓同,而得之以为性者,人则独异于物。盖言理,则无可捉摸,物有时而离。
[53]《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第2940页。人也是如此,有形色之性。[102]可见,公是实现仁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其要害在于克己,即克去私欲,把人从一己之躯壳中解脱出来,公正地对待万物,如同程颢所说,放这身来在万物中一例看,这便是公了。公之所以不可以为仁,因为缺了人字,只有人才有恻隐之心即爱心,公而以人体之为仁。
尝观一般花树,朝日照曜之时,欣欣向荣,有这生意,皮包不住,自迸出来。故世之忍心无恩者,只是私欲蔽锢,不曾认得我与天地万物心相贯通之理。
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但是,究竟什么是格物?为什么要格物?实际上有不同的理解。
食物只有亲口吃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味道,如同佛家禅师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彼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智所以得名之实也。
若讲论文字,应接事物,各各体验,渐渐推广,地步自然宽阔。离开事物的存在、作用,事物之理就成为悬空之物,不可捉摸了。[96]《遗书》卷六,《二程集》,第87页。他的格物致知之学,其最终结果是使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71],实现内外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77]《朱子语类》卷六,第116页。运转周流不已,便是那个。
不过,对于植物有没有知觉的问题,朱子并没有明确回答。有人问道:天地会坏否?朱子回答说:不会坏。
[78]这是说,仁德之人,能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生命整体,视万物为吾体之一部分。[42] 照朱子说,仁是全德,义礼智是仁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但是,也可以分说。